2011.09.01

尋覓傳說中的咖啡王國---中美洲四國巡禮

出處:<Real Taste 原味誌> 作者/蘇于修

你可能沒去過這些國家,但是,你一定喝過來自這些國家的咖啡。
與台灣相差六個時區的中美洲四國:尼加拉瓜、瓜地馬拉、薩爾瓦多跟宏都拉斯
她們是台灣中美洲的邦交國,孕育了馬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的文明場域;
如今,更是名聞遐邇的咖啡王國。
你手中握著的「阿拉比卡咖啡」就來自這片土地。

這四個國家,土地廣袤,家家戶戶幾乎都倚靠從事與咖啡相關的工作維生,
從育苗、種樹、採果到收成……
從選豆、淘洗、曝曬到烘焙……
漫長而繁複的過程非身在台灣的我們所能想見,
每一顆咖啡豆,每一杯咖啡,都是這樣辛苦得來的!

本期封面故事,要帶你認識你手中的咖啡原鄉……與這四個國家的故事。

南北緯25度,最香醇的咖啡國度
直擊尼加拉瓜、瓜地馬拉、宏都拉斯、薩爾瓦多咖啡現場

這裡是地球南北緯25度區間,這神秘的緯度是咖啡的生長數字,舉凡你所能想見的頂級好咖啡,都生長在這個緯度。太冷、太熱,都不是咖啡的溫度。

恰恰好,美墨以南那段狹長的地帶---中美洲,正落在這完美的區間,也因此造就尼加拉瓜、瓜地馬拉、宏都拉斯、薩爾瓦多四國成為種植咖啡、出口咖啡的重要國家,換句話說,咖啡產業是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。

男丁就負責曬咖啡豆、運送咖啡,女眷就從事需要細膩手腳的工作:小心翼翼地以手工摘下成熟的紅色咖啡生豆果實、仔細篩選大小不一的咖啡豆……一家子都圍繞著咖啡生活,這在中美洲是很常見的生活畫面。

海拔越高,咖啡等級越好
常常有人好奇地詢問咖啡協會秘書長吳怡玲:哪個地方的咖啡最好喝?事實上,這是一個見仁見智,無法簡易回答的問題,不過若以國際標準來看,「咖啡的等級是用海拔高度分級,就像台灣的高山茶一樣,海拔越高等級越好。海拔400-900公尺稱為標準高度(Stander)、海拔900-1200公尺為高海拔(High Grown)、1200公尺以上為超高海拔(Strictly High Grown)。」吳秘書長說。道理很簡單,因為高海拔地區溫差大,白天陽光普照、夜晚寒冷,所以咖啡樹生長較為緩慢,咖啡豆生長密度高、果香更濃郁,所以風味較佳。

目前全世界最常見的咖啡來自兩大品種:Coffee Arabica(阿拉比卡)跟Coffee Robusta(羅巴斯塔)兩種;瓜地馬拉等中美洲地區100%都是種植阿拉比卡咖啡,依據不同地區又可分為Typica、Bourbon、Caturra等類別;印尼、越南等地則以種植羅巴斯塔咖啡為主,所以,以後如果有人驕傲的跟你說:我們是用阿拉比卡咖啡,可別太大驚小怪。吳怡玲說:「不同地區的咖啡豆,風味也不同,所以沒有所謂最好的咖啡。」重點是:相同品種的咖啡,不同地區的風味跟品質卻大異其趣;就像都是烏龍茶,台灣阿里山種的跟大陸種的烏龍茶不能相提並論一樣。

三年五載的漫長等待,只為了一杯咖啡
無論是在瓜地馬拉還是薩爾瓦多,中美洲地區種植咖啡的方式雷同,從育苗開始、一個月後換盆、移株植栽、經過漫長的三到五年等待,一顆亭亭玉立的咖啡樹才算長成。咖啡的花是白色的,小小的,十分秀麗,聞起來有著茉莉花的清香,卻只有短短兩天的花期,落花化為花泥更護咖啡樹,再等待近十個月才能結成一顆顆火紅的咖啡果實。

林蔭咖啡種植法與自然共好
對中美洲的咖啡小農來說,咖啡是次要作物,因此當地人聰明地在果樹、森林低矮的林蔭間種植咖啡樹苗,小鳥、昆蟲就在樹下與咖啡樹共生,這類種在高山樹蔭下的咖啡,稱之為「林蔭咖啡(Shade Coffee)」,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永續方式。而咖啡結果的過程也很聰明,由外而內,成熟的咖啡豆是紅色果實,長在枝枒的最外側,吸引禽鳥播種,也方便中美洲的婦女們手工摘;越裡面的果實則越不成熟,顏色是青白色的。

採收的新鮮咖啡豆要先倒入水池,依比重分出咖啡品質;然後再水洗去果肉,並以水浸泡發酵12到24小時,去除黏性物質;再用機械設備以水清洗咖啡的外表,然後就是脫水、乾燥(日曬或熱風乾燥)、篩選分級、分袋出貨到世界各國……再依據口感需求加以烘焙,平均2.9公斤的生豆,經過這些過程,咖啡豆的大小只剩下原果實的1/5,最後只能煮出40杯的咖啡,你我手中的每一杯咖啡都是這樣來的,十分珍貴!